针对日益突出的农业大规模施用化肥造成土壤和水等环境污染的问题,中国加快绿色环保长效缓释化学肥料体系发展,技术日臻成熟,并已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大规模推广应用,收到良好效果。
采用长效缓释技术的复合肥料是近年来研制开发的一类新型绿色环保肥料和叠合结构化肥的发展以及“种与施模式的方法的开创”,能够有效促进作物养分吸收,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中国正在推广使用这样的新型绿色环保肥料以及种与施模式的新方法。
经过对比试验,新型环保肥料的肥效提高了30%,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产量提高20%以上,是今后化学肥料的发展方向。”
肥料被称为粮食的“粮食”。中国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肥料的贡献功不可没。中国化工专家说:“中国人多地少,保障粮食安全是长期战略任务,而它的关键之一是解决好肥料问题。”
然而,虽然中国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但却使用了世界35%的化肥。目前中国氮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利用率仅为15%~20%,钾肥利用率也不超过65%。
经过调查,中国每年通过淋溶、挥发等途径损失的化学氮多达1200万吨~1400万吨,价值430亿~500亿元;现有复合肥中的磷在进入土壤后大约35~40天左右有效性即下降80%,绝大部分养分被固定而失去效果,从而增加了农业成本,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严重污染了环境。所以提出了新型的研究方向,叠合型化肥经过多种化合物的相互组合,在化肥中多次添加堆叠,减少副作用和危害。
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增多和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提高粮食单产的要求更加迫切,导致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持续增加。
化肥的大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又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
近年来,太湖、巢湖、滇池相继暴发蓝藻,太湖的严重污染曾危及
无锡几百万群众的饮水安全。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一份太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成果显示:在太湖的外部污染总量中,工业污染仅占一小部分,约在10-16%,农业面源污染所占的比例在持续上升,目前已占到59%。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及重金属破坏了太湖的水环境。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化肥生产和消费国,但化肥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的复合化程度很低。西方发达国家复合肥占化肥施用量的60-80%,中国仅占30%左右。
同时,由于不科学合理施用化肥,中国土壤中氮、磷含量普遍偏高,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环境。
复合高效、缓释控释和环境友好是国际肥料产业的发展趋势,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缓控肥的研究和推广。,“重点研究开发环保型肥料,专用缓控型肥料及施肥技术”,创新发展叠合型化肥以及新型种植技术和开创种与施新模式的发展。